学院动态

精准把脉课堂教学,协同提升育人实效

发布时间:2025-10-15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推动教育部2025-2026学年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10月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以“精准把脉课堂教学,协同提升育人实效”为主题的校院两级督导听评课反馈会,会议围绕课堂教学评价、如何优化课堂管理、提升教学实效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学院全体教师参与。

校级教学督导陈向阳教授在听评课反馈中,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一是队伍建设过硬,教师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严格落实"五带"规范,教风严谨、仪表规范;二是机制保障完善,银龄教授“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教研室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磨课,构建教研融合、以研促教生态;三是教学过程扎实,课件设计在传承中创新,案例选用凸显时代性与实效性。同时,建议思政课程建设着力三方面优化:系统规划课程体系,遵循认知规律梯度式推进;精选典型案例,增强教学内容冲击力与感染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格局。

傅如良教授评价教师们在教学投入方面,备课精心,课件融合集体与个人智慧,课堂有亮点;教师敬业守时,课堂管理用心。在价值引领方面,导向正确精准,政治立场鲜明,内容无差错。同时建议加强管理,需强化课堂纪律与学生到课率督促。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突出重难点,优化逻辑,力求讲深讲透讲活。

刘新春教授从课堂教学观察出发,评价教师们的主要优势。第一,进取意识强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展现出强烈的上进心。第二,政治素养高政治站位明确,能准确把握大政方针,组织纪律性强。第三,团队执行佳具备良好的公关意识和协作精神,任务执行高效。并进一步提出深层问题教学系统性待加强部分课堂的专业性与系统性不足,教学目标需明晰。建议青年教师需沉淀避免任务导向,提升专注力与学术积淀。鼓励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提升学历学位、精进技术技能,加强内心修炼,夯实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功底,以应对未来挑战。

廖胜刚教授就课堂教学提出七点核心建议:第一,强化互动设计,设置能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的问题,增强课堂互动性。第二,突出教学重难点,讲授内容应紧扣重点与难点,确保主线清晰不偏离。第三,加强课堂管理,关注学生听课状态,及时提醒与干预,维持良好秩序。第四,深化教材使用,备课须立足教材、融入个人见解,课件内容应与教材紧密对接,并注重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形成“问题-分析-总结”的教学闭环。第五,推动技术赋能,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辅助教学设计与实施。第六,坚持听课学习,秉持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听课,博采众长以提升自我。

邓治文教授从审核评估视角,总结了青年教师教学的亮点与改进方向。教学亮点上,第一,理论扎实,能清晰阐释核心概念与理论脉络。第二,形式鲜活,善用案例、视频等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第三,导向鲜明,自然融入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协同性不足,内容衔接不紧,理论深度有待挖掘。建议强化跨课程协同备课,明确侧重点与衔接点。聚焦“两性一度”开发特色案例,提升课程高阶性。完善学情反馈闭环机制,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需求,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

最后,颜福维副院长做会议总结指出,第一,要深刻认识提升行动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新常态第二,要聚焦课堂内涵质量,切实提升学生抬头率”;第三,要狠抓课堂常规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第四,要扎实推进集体备课,精心打磨学生常见问题清单

本次听评课反馈会聚焦核心,讨论深入,位教授的发言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为学院教师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向。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反馈会为新的起点,认真反思、积极整改、追求卓越,共同努力把每一堂思政课,都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共同推动学校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文/图/吴秀玉 一审/夏天鹰 二审/沈琪美 三审/刘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