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校党委《关于开展2025年度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湘信院堂〔2025〕37号)精神,2025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党支部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通过“普法宣讲 +视频观看+专题研讨” 的模式,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全体党员教师将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活动伊始,党支部书记汪纯峰同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普法宣讲。他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政策法规,从理论渊源、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三个维度进行系统阐释,为全体党员筑牢了理论根基,明确了行动方向。
理论学习结束后,活动进入沉浸式学习环节。全体党员共同观看了纪录片《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画卷》。该片以生动的影像、详实的史料,展现了从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到近代以来各族人民携手抵御外侮、共创民族独立,再到新时代各族群众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历程。画面中,新疆坎儿井旁各族群众共护水利遗产、西藏青稞田里汉族技术员助力产业升级、内蒙古草原上多民族家庭共庆传统节日等场景,让在场党员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守望相助” 的深厚底蕴,也为后续研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观看结束后,全体党员围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展开专题研讨,结合纪录片内容与教学实际深入交流。党员教师戴丽君则聚焦教学方法创新提出建议:“纪录片用影像让历史‘活’了起来,这给我们思政课教学很大启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可以截取纪录片中的典型片段,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会’,比如让学生讨论‘新时代如何传承各民族互帮互助的传统’,引导他们从身边事、身边人中发现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增强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
“看完纪录片,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思政课教师的责任。” 党员教师卢遥强调,“纪录片里各族干部群众为民族团结付出的努力,提醒我们思政课教师要先提升自身素养。我们不仅要读懂政策法规、吃透历史脉络,还要像纪录片中的讲述者那样,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方式,把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家常话’‘身边理’,比如在课堂上分享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让教学真正入脑入心。”
廖胜刚教授结合纪录片中“科技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容补充道:“新时代的民族团结教育要紧扣时代主题。在《习思想》课程中,我们可以结合纪录片里‘科技援疆、援藏’的案例,讲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学生明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传承历史传统,更要聚焦现实发展,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专业知识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大局。”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通过 “理论 + 影像 + 研讨” 的融合模式,让党员教师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交流中凝聚共识,进一步增强了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研讨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党支部将持续创新活动形式,通过“观看专题影像+开展教学实践”“邀请民族地区教师分享+组织学生调研”等方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深走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强烈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文/图 戴丽君 一审/夏天鹰 二审/沈琪美 三审/刘洪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