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第二党支部联合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厚植育人初心"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共产党员赴长沙县江背镇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两个党支部通过"双故居参观研学+两会精神学习研讨"的创新形式,打造了一堂跨越时空的"行走的思政课"。
在熊瑾玎故居与徐特立故居的"红色教育双课堂"中,党员教师们先后瞻仰两位湖南籍革命教育家的历史事迹。在熊瑾玎生平事迹陈列馆内,支部党员通过《新华日报》创刊号等38件国家一级文物,解码红色出版家的宣传才华和理财智慧;在徐特立故居"革命教育家"专题展区,透过200余件手稿教具,深入领会"三个第一"(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奉献精神,以及我国首部教育法规起草者、首个红色师范校长、首位苏维埃教育部长的开拓精神。
活动高潮在研学基地开展的“2025年两会精神宣讲”专题党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罗斯静以《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思政担当》为题,透过2025政府工作报告要点速览,将两会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化战略"等热点,与两位教育先贤的实践智慧相结合,引发如何将两会精神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增量的现场研讨。青年党员教师罗旺感慨:“在徐特立起草教育法规的故地学习两会教育部署,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我们找到了政策落地的着力点”。
活动延伸至“全国文明村”五美社区,党员们实地考察基层党建成果。带着两处故居的红色启示与两会精神的学习体会,与社区干部就“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展开研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洪波表示:“这种历史传承+政策解读+实践验证的研学模式,为我们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三维坐标。”
据悉,本次主题党日创新构建“双故居+两会课堂+乡村实践”教育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年度重点实践。两个党支部书记表示,未来还将建立革命故居研学与重大政策解读的联动机制,打造“带着文件学历史,对照历史读政策”的特色党建模式。(图/文 罗达 一审 夏天鹰 二审 沈琪美 三审 刘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