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内外兼修讲好课程思政

发布时间:2020-05-20浏览量:

   “政治要强”,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深刻指明:课程教学的灵魂在立德树人。具体到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节课,如何以“课程思政”的视野、心理状态、授课技巧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我院“课程思政”研究团队结合省教改课题研究成果,就如何发挥“内引”和“外灌”作用、做好课程思政谈三点思考,供全校教师参考。

一、结合课程趣点,内引课程思政

每门课程都指向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都要满足社会某个方面的需求,所以,每节课里都包含若干具有社会价值的要点。这些要点就是课程思政的生长点,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门课程的社会价值,理解学习的意义。我们把这些要点称之为“课程趣点”。这些课程趣点一般分布在:

1. 课程内容为人民服务。由各知识点构成的知识网络,能够为人民带来更大的幸福。由此引导学生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 科学真理性。每个知识点的内容、表述方式,都是一个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必须符合逻辑自洽。由此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健全思维。

3. 职业精神。每个知识点的背后,都有一段壮丽、曲折的知识史,都凝聚着人类的经验与教训。由此引导学生热爱知识、热爱劳动、热爱团体。

二、紧扣社会热点,外灌课程思政

每位教师既是某门课程的讲授者,也是社会某项事业的参与者。社会体系的运行,也一定会反映到教师所讲授的领域。授课教师应该关心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中与自身课程有关的内容灌入该门课程。这种外灌型课程思政的方式一般包括:

1. 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央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重大决策文件,都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定会有相关内容与本门课程相关。通过引入课程,可以让学生关心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重大社会事件。这些重大事件总是牵涉到每个社会领域、每个社会个体。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每门课程都能够找到结合的要点。教师们可以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所需的某个知识拿出来,作为案例、作为作业、作为项目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建立社会责任感。

3. 社会潮流变迁。学生对社会风气、流行时尚、娱乐事件有着较强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潮流变迁,理解所学课程的未来价值,关心社会生活。

三、把握评价标准,优化课程思政

不管是内引还是外灌,课程思政都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因此,课程思政要注意遵从以下标准:

1. 融入性标准。课程思政应该避免生硬、机械的插入课程思政内容,避免授课的枝蔓丛生。

2. 准确性标准。课程思政内容应该准确反映实际情况,防止导向错误的价值目标,防止引用不准确的案例、资料,避免学生从怀疑论据进而导向怀疑观点。

3. 实效性标准。课程思政内容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成长,引发学生思考,有意愿付诸行动,避免课程思政流于形式。